2030年左右6G将商用,其应用范围更广

6G通信6个月前发布 AI实验室
5 0 0
2030年左右6G将商用,其应用范围更广

“十年前有人问我5G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那时我未能预见到是TikTok。因此,我也无法预测6G的热门应用将会是什么,这就留给人们去探索与创造更具吸引力的6G应用。”爱立信网络标准与行业推进负责人Janne Peisa表示。

2024年11月13日至14日,2024全球6G发展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知名专家与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6G的未来发展前景。

6G的愿景是什么?

“6G将在5G的基础上,引入更高的运动速度、更大的峰值速率、更高的区域流量、更强的可靠性以及更低的时延。同时,它还将实现通感融合与空天地一体化等新功能。”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大会上指出。

与会专家认为,从1G到5G的技术革新主要聚焦于空口(无线终端传输信号的协议和技术)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空口来提升数据吞吐效率。然而,6G不仅需要提升空口性能,还需关注如何满足各类应用的需求,甚至那些较小众的应用需求。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比喻道:“从1G到5G就像是用西瓜刀,而在6G时代,大家发现这把西瓜刀既适合削铅笔又适合进行手术,许多不同的场景都有需要,这样的工具便演变为瑞士军刀。”

记者注意到,多位演讲嘉宾提及一张由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6G典型场景及关键能力愿景图。该图显示,6G将分别对三种5G场景进行强化:将5G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提升为沉浸式通信,涵盖混合现实与全息通信等应用需求;将5G的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提升为极高可靠和极低时延的通信,以执行机器人交互与紧急事件处理等任务;将5G的海量物联网通信(mMTC)提升为超大规模通信,广泛应用于智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慧能源等多领域。

2030年左右6G将商用,其应用范围更广

同时,6G还需要衍生出两个全新的场景:通智融合和通感一体化。通智融合旨在将人工智能计算与网络通信相结合,以增强自动驾驶、医疗辅助诊断等能力,而通感一体化则是指系统能够同时感知未连接的目标(如人体)和已连接的目标(如手机)。除了上述五大场景外,6G还需实现无处不在的连接,以向偏远地区提供物联网(IoT)与移动宽带通信服务。

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称,在部分场景下5G技术的能力尚无法完全满足需求,6G的介入尤为必要。“例如,在无人驾驶场景中,尽管5G理想的时延为1毫秒,但实际的端到端传输时延可能达到10毫秒,这会导致刹车响应不够及时。而且在精度方面,目前技术尚无法进行诸如手术等精细操作。”

除了提升5G的能力,6G还能够开辟新的应用场景。“4G和5G的终端主要是手机,而6G的终端或许会包括Google眼镜、AI大模型交互设备等创新产品。我们期待有更好的终端设备,可以在无需查看手机的情况下,将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眼睛或脑海中。”Janne Peisa如是说。

人工智能与6G的融合已成为一大趋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在大会上畅想了AI与6G结合的美好前景:“当我打开门时,无人机能够飞出去寻找食物,通过多模态模型将结果带回。”

他还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你是年轻时代的福特,面对1894年伦敦的马粪危机,你会选择研究马粪清除机,还是投入汽车的研发?”他指出:“马粪危机提醒我们,技术创新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做出正确的选择将如同汽车取代马车一样,彻底改变世界。而6G与AI的结合也是如此。”

从设想转向标准化

“大会上对6G的畅想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标准。自2025年起,各公司与组织将会从研究各种可能性,转变为从可行性、实施性与实际收益等具体角度进行考虑,开始做减法。”Janne Peisa分析道。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6G关键时间表,2024至2026年将定义6G技术性能需求及相应评估方法,而2027至2029年将提交技术评估报告。

Janne Peisa表示,全球各地的6G商用化时间将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预计2030年左右将陆续展开。“从2G、3G、4G到5G,各国及不同市场都有各自的采用节奏。对于6G而言,我认为许多先发市场仍将保持领先,而一些滞后、较为保守的市场引入时间可能相对较晚。”

在大会上,vivo通信院院长秦飞也作为终端厂商对6G的标准化进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版权声明

相关AI热点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