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解析5G发展瓶颈及其应对策略:从差异化转向平台化

5G通信6个月前发布 AI实验室
2 0 0

C114讯 12月25日消息(艾斯)据了解,在中国,每五名5G用户中便有一名愿意因保障云游戏、生成式AI等延迟敏感型应用的性能而额外支付33%的费用。这是爱立信消费者实验室最新调查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

在近日于北京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爱立信详细介绍了该公司近期发布的几份重要行业观察报告,包括《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消费者实验室的《借助差异化连接提升5G网络体验》报告,以及《爱立信CTO技术趋势2024》报告。

这些报告全面整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移动市场,尤其是5G市场的发展趋势,并针对当前5G发展面临的瓶颈提出了有效应对策略。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详尽的市场数据分析和曲线对比,也展望了未来行业的动态趋势。

C114在现场感受到,尽管面临移动网络数据流量增速放缓的现实困境,爱立信依然对下一阶段5G网络潜能的释放持乐观态度,这种乐观将由运营商通过可编程网络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支撑。

过去:多维度引领全球5G发展

自2011年发布以来,爱立信和合作伙伴基于独特的网络洞察,每季度发布的《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一直以来为行业提供了网络数据、性能、统计和预测方面的重要参考。

爱立信东北亚区网络产品部网络演进专家张嘉隆对此次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根据最新预测,到2027年,5G用户将超过4G,成为全球用户数量最多的移动网络制式,而到2030年,5G用户数量预计将达到63亿,占全球用户的66%。

作为5G成熟度的标志性维度,中国在“5G网络用户渗透率”及“5G网络人口覆盖率”方面均持续领先于全球。

根据爱立信结合多方数据统计,将预计到2024年底,中国的5G渗透率将达到56%,而全球市场这一比例为25%,同时,中国5G用户将占全球5G用户总数的46%。在5G SA用户方面,中国将占全球5G SA网络用户的高达83%。此外,到2024年底,中国的5G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5%,全球市场的这一数据则为55%。另外,中国在5G流量中占全球比例达到45%,而5G分流比方面,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将达到65%,全球市场为35%。

最新的移动市场报告还分析了运营商在拓展业务收入方面的新热点,包括终端侧的生成式AI、差异化连接服务及数字空域的新机遇。

具体而言,行业达成共识:端侧AI必将推动新一轮的网络流量增长。而在运营商寻找增收方向的过程中,差异化连接服务的兴起则对网络性能与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空域则涵盖低空经济等广泛的新机遇,爱立信认为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自然适合为低空经济提供超视距的连接服务,同时赋能更多低空应用创新。

现在:区别化服务促进5G网络变现

然而,正如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吴立东所言,无论是当下的5G时代还是未来的6G时代,运营商面临的迫切问题始终是如何实现盈利。她指出,一方面,需积极拥抱移动市场变化,另一方面,5G盈利模式亟需根本性转变,而差异化服务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思路之一。

根据最新的爱立信消费者实验室报告《借助差异化连接提升5G网络体验》,5G用户对“尽力而为”的5G性能已无法满足,用户对差异化连接的需求稳步上升。同时,生成式AI正在改变用户使用5G服务的方式。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至少每周使用生成式AI应用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增长2.5倍。这一快速增长的用例与视频通话、流媒体、在线支付等现有的差异化连接用例共同驱动了智能手机用户愿意为额外服务支付的意愿。

基于此次报告,爱立信东北亚区高级市场经理杨利详细解析了运营商如何实现从当前无差异化的移动宽带服务,转型为性能驱动型商业模式,再到平台化商业模式的路径。具体而言,爱立信认为这一转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前的移动宽带无差异化体验服务模式,在该模式下,消费者的ARPU增长几近停滞;

第二阶段,运营商可通过内容、速率分档及QoS优先级等方式提供“浅层的”差异化服务,以改善现有的移动宽带模式,从而带来有限的ARPU增长;

>第五阶段,差异化连接成为一种动态且常态化的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运营商需对网络能力进行模块化处理,使应用开发者能够像拼装乐高积木一样,灵活组合电信网络能力,从而支持各种创新应用。同时,这也将推动运营商通过统一的能力聚合平台,以API的形式对外开放网络能力。

未来:可编程网络构建创新平台基石

基于以上对商业模式演变的判断,爱立信在其最新发布的《CTO技术趋势2024》报告中,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演进路径。

爱立信中国区技术部副总经理张永涛向媒体表示,数字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是当今社会和商业环境的基石,而移动行业正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技术为这一宏观环境提供支撑。爱立信认为,当前存在以下四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利用网络编程能力满足服务差异化需求:具体而言,网络可编程性通过基于服务需求的动态资源分配,允许应用程序通过API请求网络资源,从而实现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简言之,服务差异化是目标,而编程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可编程能力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的编程能力,由运营商管理,旨在高效利用和运行网络资源;二是按需服务的编程能力,允许应用程序通过网络API动态请求各种级别的网络资源。

趋势二:利用电信AI增强高性能网络的可编程能力:人工智能提升了高性能网络的可编程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成本效益、可持续且基于意图驱动的自智系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人工智能将带来行业的根本性变革,电信业必须积极拥抱新一轮智能化革命。人工智能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管理,并抓住新机遇的关键驱动因素。一方面,运营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提升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外提供人工智能服务,作为新的收入来源。

趋势三:向水平分层的网络架构转变,以促进创新并增强和扩展网络能力:水平网络架构支持网络模块的独立开发和扩展,从而提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且可定制的网络解决方案。生态能力是电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行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新技术不断涌现,其他领域的参与者也日益增多。水平架构的网络将使电信行业能够更好地拥抱广阔的生态,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仍有诸多挑战需要解决。

趋势四:追求未来十年在性能、可持续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创新:未来十年,重点将在于开发新型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网络性能,还能改善能源效率和安全性。在摩尔定律逐渐逼近极限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更可持续地提供强大的算力,神经拟态计算和量子计算等技术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根据爱立信的预测,未来十年移动创新将实现百倍的提升。

© 版权声明

相关AI热点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