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正由概念构想逐步走向现实应用,并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在网络建设层面,6G的发展亟需突破性的网络架构与高效的部署方案。全球主要的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以及美国的Verizon、AT&T,欧洲的Orange、Vodafone等,均已积极启动6G网络的前期测试与建设工作。与此同时,6G的发展亦离不开芯片制造商的硬件支持,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芯片巨头正投入巨额资金,研发支持高频通信与低功耗需求的新型芯片。设备制造商如华为、中兴、爱立信和诺基亚等,亦积极布局6G设备生产,旨在提升设备性能与可靠性。

在此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技术浪潮中,运营商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者和运营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网络建设与运营的主力军,更是推动行业应用落地的关键桥梁。在6G网络建设过程中,运营商承担着网络规划、基站建设、网络优化等重要职责,致力于将6G这一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可用的网络服务。此外,运营商还不断探索新型网络架构,例如低轨卫星网络与6G的融合(低轨卫星具有低成本、低时延、高速率、大容量等优势,中国的“千帆星座”计划便是积极探索的范例),以提高网络覆盖率并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为广大用户与企业提供高质量的6G服务。
以中国移动为例,作为中央企业,中国移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企业主体地位,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在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的指导与大力支持下,中国移动率先开展6G研发工作,并已取得积极进展。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移动致力于攻克新型全服务化网络架构、通感一体、通算智一体、空天地一体等6G关键技术,初步构建了6G通感算智融合的技术体系,并已申请多项6G专利,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中国移动还持续提升在ITU、3GPP、GTI等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主导6G愿景与需求制定,引领6G技术标准方向,彰显其在6G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深化央地协同创新层面,中国移动与北京市共建高水平创新研发机构——中关村泛联院,聚焦6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致力于搭建开放创新平台,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速战略性、引领性技术攻关与产业培育,助力北京市打造6G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在强化产业融通创新层面,依托中国移动“1+3+N”移动信息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成并持续迭代升级6G通感算智融合研发试验装置,使其成为开放、众创的6G公共实验平台,该平台已入选“2024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和“国有企业数字技术十大成果”,并被纳入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
当前正值6G从技术研发向标准制定与产业化迈进的关键时期,针对如何做好央地协同、产学研用协同、国内国际协同,以及如何走好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之路,中国移动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倡议:
一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共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深化央地协同联动,持续扩大中关村泛联院生态圈与平台能级,针对技术与产业瓶颈进行系统布局与协同攻关,全面贯通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标准、产品与应用的创新全链条,积极打造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打造开放共享研发试验场。充分发挥央企的创新主体与产业引领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共享的6G测试验证平台与试验网络环境,开放更多前瞻应用场景,推动6G技术、标准、产业与应用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开放共赢为理念,建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深化与ITU、3GPP、GSMA等国际标准与产业组织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中国主导的GTI国际合作平台的作用,共同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6G标准,促进6G技术的全球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6G技术浪潮为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遇,运营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值得关注的是,6G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泛联院理事长张平在出席“第三届6G前沿技术与趋势论坛”时强调,6G技术将促进人与自然界的交互,超越数字与物理空间的界限,并通过深度学习与环境感知来解决行业难题,例如机器人技术。
术融合面临着技术难题,因为通感目标和机理各异,融合设计面临严峻挑战,为6G技术的推进提供了深刻见解。
随着6G技术的不断推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个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未来通信世界即将到来。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AI热点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