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G技术将有力推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进而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新纪元。”12月11日,在遂宁市隆重举行的2024数据产业大会暨四川省第四届数智化工匠人才大赛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发表了题为《6G未来已来:探索通感算智融合的创新之旅》的主题演讲。演讲中,王江舟院士深入剖析了6G技术的未来愿景、创新应用场景及其发展趋势,着重强调了工业领域对移动网络性能的特定需求,并指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应深度渗透至工业及各个行业,而非仅局限于普通消费领域。

12月11日,2024数据产业大会暨四川省第四届数智化工匠人才大赛在遂宁举行
现有5G技术尚无法完全满足工业应用需求
“移动通信技术通常以每十年为一个发展周期。自2019年5G正式商用以来,至今已过去近五年。尽管5G技术发展迅速,基站数量已突破四百万,但其主要服务对象仍为普通消费者,应用场景相对单一。”王江舟院士指出,在智能工厂、金融经济、自动驾驶等工业应用领域,对移动通信技术指标的要求极为严苛,而目前的5G技术尚难以完全满足这些行业应用的特定需求。
他认为,此前备受期待的5G技术,近年来在市场上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在他看来,4G和5G技术已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然而工业应用场景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远超消费者。这正是业界迫切需要6G技术的原因——“我们需要更加个性化的设计和定制化的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国际电信联盟此前发布的《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中提到,6G技术将涵盖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以及泛在连接等六大应用场景。
在王江舟院士看来,6G是多种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集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于一体,并实现空天地全域覆盖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6G应用的核心需求在于通信、感知、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这些特性的实现,将促使未来的6G网络从单纯的通信工具向综合移动信息服务平台转型。

12月11日,2024数据产业大会暨四川省第四届数智化工匠人才大赛在遂宁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6G网络将带来哪些重大变革?
何为6G?
它是一种通感算智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
王江舟院士认为,6G是多种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集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于一体,并实现空天地全域覆盖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6G应用的核心需求在于通信、感知、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这些特性的实现,将促使未来的6G网络从单纯的通信工具向综合移动信息服务平台转型。
他进一步指出,“通算一体”是6G网络的基础能力底座,将推动开放业务的蓬勃发展;而“通感一体”与“通智一体”则是6G网络内生的关键能力,能够赋予网络多重功能,显著提升网络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
王江舟院士强调,通感算智的融合并非简单的能力叠加,而是对网络能力的扩展,将形成超越传统界限的多维能力体系,从而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服务,并推动社会向全面数字化转型。
6G将构建万物智联的新世界
未来6G网络将呈现怎样的宏伟蓝图?
王江舟院士在演讲中提到:“6G将助力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构建万物智联的新世界。”他认为,6G技术将催生出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如全息通信、数字孪生人、通感互联、智能交通等。这些应用将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并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未来的6G时代,全息通信将得到大幅扩展,移动网络将支持多人远程实时交互。届时,相隔数千米的人们可以面对面交流,这将极大地提升沉浸式体验,使协同办公、远程教育、交互式应用和社交等成为现实。”王江舟院士表示,数字孪生人技术也将日趋成熟,能够模拟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实现与真实人类的互动和交流。数字孪生技术可用于创建人体模型,进行器官检测,模拟病患的生理状态,并通过数字人技术极大地改变医疗效率和重要性。
而在通感互联方面,作为通信与感知的结合,信息能够传递更多感官体验,实现人机之间的无缝交互。未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将感知我们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