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山,古称永昌,位于滇西地区的核心地带,与缅甸山脉相连,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陆路枢纽。云南保山云瑞机场始建于1929年,乃全国首批开通民航服务的地州级机场。
今年,全球首个5G-A通感一体基站在保山云瑞机场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一技术的引入,标志着5G-A通感一体技术与人工智能在智慧机场建设中实现了首次实践应用。
当前,低空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发展势头强劲。基于5G-A技术的通感一体基站,在一个系统中集成了通信与感知的能力,使得通信基站具备环境感知功能,从而实现一网多用,为低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机场,以往在无人机、车辆及人员闯入跑道的防控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工监控,但随着5G-A通感一体基站的投入使用,机场的防入侵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升级。
目前,该机场已在跑道及飞行保护区内完成通感一体基站的持续组网部署,能够实时监测跑道、停机坪及航空器起降地面保护区等区域的车辆和人员入侵情况。此外,针对跑道边界垂直300米范围内的“低慢小”航空器入侵,也实现了监测。5G-A通感基站实时监控地空移动入侵物体,进行数据回传,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自动识别和预警潜在的入侵风险。
“原先的管控方式主要依赖塔台的管制员目视观察跑道上的车辆和人员,尤其在起飞和着陆的关键时刻,管制员需全天候站立监控。这种人工监控在流量较小时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在繁忙时段工作量会显著增加,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云南机场集团保山云瑞机场副总经理李有才表示。

保山云瑞机场已开通5G-A通感一体基站
尤其是对于那些被称为“低慢小”的飞行物体,包括无人机、漂浮气球或大型鸟类等,这些空中飞行物在低空和超低空飞行时,速度较慢且难以被雷达探测,而如今可以通过5G-A通感一体基站进行有效监测。

在此监测平台上,侵入物体的速度、高度和运行轨迹均可实时显示。一旦在跑道上发现入侵物,系统可第一时间通知塔台等相关岗位进行处理,从而大幅降低运行风险。
“这些‘低慢小’物体通过肉眼或其他光学手段难以探测。今年3月开通基站后,我们首先进行了无人机等低空飞行物的测试,能够精确掌握其轨迹及入侵行为。随后在六七月份,我们又开展了对地面车辆和人员在跑道内移动的检测。”李有才补充道。
展望未来,保山机场还计划增强人工智能预警和信息交互等更多功能,实现更为精准的管理。“根据硬件的探测能力结合算法,我们将为塔台管制员提供关于非法入侵的预警。同时,我们设想通过这套系统,实现塔台与地面车辆和人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取代目前主要依靠对讲机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数据交互提升管控的精确度。”保山移动政企客户部的李金洲透露。
保山机场率先在民航机场领域应用5G-A通感一体技术,为机场建设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未来有望在云南省的其他中小型机场推广。
“国内除了大型省会级航空枢纽外,还有众多地市级中小型支线机场。我们希望能为这些机场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板,并推动能力的孵化。待进一步成熟后,我们也能够将这一技术推广至枢纽机场,成为其大系统的一部分。”李金洲补充道。
“目前,关于通信感知一体化的实验已经有不少探讨。在低空通信的应用相对成熟,可以利用5G或5G-A技术为无人机及载人飞行器提供连接服务,这方面确实存在一定需求,且实现成本相对较低,预计未来几年低空通信将会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市场研究机构Omdia的首席分析师杨光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