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副总裁离职:给文心一言提醒

《百度元宇宙项目的困境》

百度原百度副总裁兼“希壤”产品负责人马杰的离职,凸显了百度元宇宙战略的不确定性。回首2021年底,百度推出国内首个“国产元宇宙”产品“希壤”。然而,如今“希壤”已经难以复兴。据报道,尽管百度希壤团队尚未解散,但前景堪忧,部分人员已转岗或离职。

马杰作为“希壤”的缔造者,其离职引发了人们的遗憾。他在百度任职长达8年,曾领导多个知名产品,于2021年晋升为百度副总裁。在离职长文中,他表示离开百度是“个人决定”,并强调“元宇宙还需要至少五年,也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希望大家给予耐心和呵护”。

作为疫情期间诞生的元宇宙项目,“希壤”最初灵感源自无法进行面对面会议的现实,旨在提供一个沉浸式虚拟空间。马杰被指派直接负责该项目,于2020年启动,2021年正式发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百度元宇宙产品变现困难渐显,商业应用领域存在不足。

2022年,希壤虽推出超过120项元宇宙活动和空间,但据马杰称,“商业收入仅有上亿元”,相对于百度整体1237亿元的营收,元宇宙的收入微不足道。此外,元宇宙领域增长空间不确定,许多科技互联网巨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企业甚至裁员或关闭相关业务。

不仅是百度,其他投入重金的公司同样难以获得预期回报,元宇宙领域的业务收缩成为普遍现象。网易曾推出“瑶台”元宇宙虚拟活动平台,但随着疫情结束,线下活动恢复,这类产品无法完全替代线下场景。而像字节跳动这样试图从硬件领域探索元宇宙的公司,也面临着商业路径不清晰的挑战。 Meta微软、腾讯、快手等公司也纷纷调整对元宇宙业务的投入,有相关负责人调岗或离职。
在元宇宙兴起初期,预期主要应用于游戏和泛娱乐领域,但由于入口设备的不足导致用户黏性不高,商业效益也受限。而大模型领域虽然展现出了取代人力劳动的潜力,但目前国内大模型产品的通用对话AI商业模式并不成熟,产业GPT领域却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企业而言,探索长期的商业模式需要耐心和时间。除了云计算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巨头,很少有企业愿意持续投入。国内企业往往更倾向于追随潮流,难以成为真正能够引领风向的先驱者。百度需要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仅仅依靠广告收入无法持久。

© 版权声明

相关AI热点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