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电曾庆军:5G NR广播扩展至卫星覆盖,国产芯片车载音视频系统具备预载功能

5G通信5个月前发布 AI实验室
2 0 0

在2024年12月5日举行的中国无线电大会期间,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庆军出席了主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题为《无线连接世界 广播即是生活》。

中国广电曾庆军:5G NR广播扩展至卫星覆盖,国产芯片车载音视频系统具备预载功能

通过回顾无线电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蜂窝技术出现之前,广播和电视始终是无线电资源及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

自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成立,到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首次试播,再到1990年代卫星广播和有线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直至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浪潮带来的无线OTT模式,最终在2019年实现广播机制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形成了5GNR广播。

这一历程表明,无线、卫星与有线技术的结合正在不断深化,覆盖方式日益多样化,传输效率也在持续提升。

考虑到无线频率带宽资源的有限性,将广播机制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因此,中国广电提出的“广播机制”成为新型广电网络的核心要素。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无线网络的传输能力逐渐接近香农极限,网络传输面临着瓶颈,而广播技术则能够实现点到多点的传输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网络的传输效率。同时,点到点与点到多点的结合形成了创新的新型广电网络。

曾庆军进一步阐释,新型广电网络的技术发展方向旨在通过将广播机制(点到多点、单一资源)与通用技术和新技术的融合,提升多层面的网络传输效率、传输加存储加计算的能力和内容供应。最终目标是实现“终端到人,服务到家”的愿景。

新型广电网络应以点到多点高效传输的广播机制为核心,充分发挥分类承载功能,综合运用以太网、ATM、有线电视等传统有线方式,以及3G、4G、5G和无线电视等无线方式,加上卫星电视和卫星互联网等卫星方式进行多元化承载。

在进一步发展中,中国广电依托于4.9GHz等频段推进固定无线接入(FWA)服务,实现有线网络的无线拓展,同时与中国移动联手推动5G NR广播的应用,以实现广播与通信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用户。展望未来,中国广电还积极关注6G及下一代传输技术的进展,推动广播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全面支持点到点和点到多点优势的发挥。

曾庆军表示,作为创新无线应用的先锋,5G NR广播技术无须更改5G终端设备或基站硬件,真正将广播功能融入通信技术中,通过5G网络将广播电视信号通过移动蜂窝基站稳定发射,使所有通信运营商的5G用户和通用5G终端均可接收广播电视信号。5G NR广播技术得到了3GPP和ITU的支持,并已纳入国际标准,支持无SIM卡接收的模式和跨运营商服务,适用场景包括广播电视直播、车载音视频及紧急警报信息分发。

5G NR广播不仅将手机转变为小型电视机,同时也为配备4G/5G模块与相应软件的汽车提供车载音视频服务。据悉,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在多个省份开展相关实验,基于国产芯片的自主开发笔记本、PAD和车载音视频系统已完成样机开发,具备预装5G NR广播功能;还专门开发了针对PAD及车载市场的APP,目前该方案为唯一可实现终端到车的跨运营商解决方案。

此外,5G NR广播还可有效支撑应急公共服务需求,提供安全高效的应急广播服务。例如,2024年7月,中国广电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多个村庄完成了5G NR广播网络信号覆盖,确保应急广播平台通过700MHz网络向手机终端发送应急预警信息。

同时,中国广电也在积极推动“空间、陆地、海洋一体化”进程,已与欧洲卫星公司(SES)、欧洲航天局(ESA)、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和空客(Airbus)等组织合作,在3GPP SA1#108会议上推动卫星接入作为5G-A系统的一部分,以满足广播服务需求并获得批准。

根据曾庆军的介绍,考虑到卫星网络的广泛地理覆盖优势,通过5G NR广播技术实现无SIM卡的广播接收方式扩展至卫星覆盖,不仅解决了卫星视频内容传输的限制,还能够同时向多个用户终端分发内容。

此外,在“传输+存储+计算”层面,新型广电网络采用“通用与特殊”的综合方式应用于各类业务,力求形成端到端的全面服务支撑能力。其中,“通用”指通用的信息处理方式,而“特殊”则体现在特有的传输和展示方式上。

© 版权声明

相关AI热点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