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壶自2016年成立以来,专注于跨语言交流技术的研发,推出了基于Hybridcomm“超级沟通”技术的同声翻译系统Babel OS,推动了翻译耳机的应用,提升了跨语言沟通的流畅性。产品线包括T、W、X系列,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如商务、旅行和教育。
时空壶的成功依赖于对用户反馈的重视和产品的持续迭代。例如,针对嘈杂环境的拾音问题,团队创新结合气导与骨导技术,提升了翻译精确度。为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团队还开发了低频声音采集算法和趣味翻译功能,提升了跨文化交流的自然度。
目前,时空壶的产品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支持43种语言和96种口音的翻译,准确率高达93%以上。面对网络环境差的挑战,产品提供离线翻译功能,确保用户在各种条件下的沟通需求。
未来,时空壶将探索更多产品形态,如智能眼镜和手表,始终聚焦于提升跨语言交流的“无感体验”。团队认为,AI翻译耳机将作为特定场景的专业工具,与传统耳机形成互补,推动行业发展。通过持续优化产品,时空壶致力于满足用户在商务、旅行和教育等多场景下的实际需求。

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老师与学生之间即使语言不同,也能通过一款耳机实现无障碍的实时沟通;在异国的旅途中,旅行者借助这款耳机,能够畅游世界,与当地人深入交流;甚至跨国情侣也能通过它传递跨越文化和语言的深情厚谊。这一切,或许你会认为是未来的场景,但实际上,这一切早已成为现实。
自2016年成立以来,时空壶便致力于跨语言交流技术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Hybridcomm“超级沟通”技术,基于此开发了同声翻译系统Babel OS(巴别操作系统)。这一系统被应用于时空壶的各类AI硬件上,使得语言交流工具从传统的翻译App和手持翻译机演变为如今的翻译耳机,从而让人们的跨语言沟通变得更加自然和无阻碍。
那么,时空壶的产品究竟为消费者带来了怎样的具体价值?消费者的真实反馈又如何成为推动产品迭代升级的核心动力呢?带着这些问题,智东西与时空壶的产品总监刘维进行了深入访谈。
对于消费类电子产品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参数的堆砌,而在于能否精准捕捉并满足消费者的实际使用感受。这一理念从时空壶历代产品名称的演变中便可见一斑。时空壶的第一代产品命名为WT2 Plus,其中“WT”代表“wearable translation(可穿戴翻译)”,从一开始,品牌便明确了“消除跨语言沟通障碍”的核心目标,旨在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能够自然流畅地交流。
随着产品逐渐获得市场认可,用户群体不断扩大,使用场景也从最初的日常旅行,扩展到商务洽谈、海外旅居、跨境教育、国际医疗等多个领域,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的跨语言沟通场景。这种多元化的场景既让时空壶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也预示着诸多挑战的到来。
不同场景的多样性必然带来需求的差异化:商务人士需要高效的同声翻译体验,旅行者则关注便携性与离线翻译能力,而教育场景则对多口音识别和长时程稳定性有更高要求。为了精准匹配不同场景的核心需求,时空壶克服了多项AI同声翻译技术的挑战,形成了不同的产品线,具体包括T、W、X等系列。
T系列以“translation(翻译)”和“travel(旅行)”为核心,主打功能全面的翻译机,满足高频率、多场景的翻译需求;W系列聚焦“wearable(可穿戴)”属性,以翻译耳机为核心形态,兼顾便携性与日常使用场景;X系列则承载着“未来感(future)”的定位,专门用于探索各种创新技术与产品形态,挖掘翻译设备的更多可能性。
凭借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场景化的产品布局,时空壶的市场版图不断扩大。目前,其产品已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00万,每月通过旗下产品完成的翻译字符数超过10亿。
如此广泛的用户覆盖与市场认可,时空壶的成功秘诀在于“倾听”。刘维在采访中提到,W4系列的研发周期延长近一年,正是为了升级骨声纹同传技术。此前,许多用户在展会、火车站等嘈杂环境中反映,耳机麦克风拾音效果不佳,导致翻译结果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时空壶团队在原有的“双向同传”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尝试通过增加麦克风数量和调整硬件形态等方式,但因体积过大而牺牲了便携性。
最终,团队创新地将气导与骨导技术结合,打造了一套骨声纹识别的拾音方案,成功在性能与便携性之间达成平衡。在90-100分贝的环境下,该方案能够实现精准拾音,从而提供快速的翻译体验。
由于跨语言交流产品的天然属性,用户自然而然地会将产品带到全球各地。因此,时空壶的产品需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环境条件。刘维分享了一位日本用户的案例:在日本,人们通常习惯低声细语且常戴口罩说话,这导致产品的拾音效果大幅下降,影响了跨语言交流的体验。经过深入调研,时空壶团队快速研发了低频段声音采集算法,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
在解决了拾音问题后,时空壶又接到了来自非洲的一位创业用户的反馈。他在非洲的工厂内开早会时,发现本来严肃批评的语气翻译成了非常和缓的商量语气,导致话语本意的偏差。时空壶意识到,在跨语言交流中,语气、情绪和上下文背景都极为重要,因而开发了趣味翻译与音色模拟功能,能够识别不同的语气和情绪,翻译成对应语言的语气词,大幅提升了跨文化交流的自然度。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向第三世界国家拓展,针对小语种的沟通需求日益增加。不同于传统翻译厂商单一语种的解决方案,时空壶专注于跨语言交流体验,采用多家翻译引擎方案,形成“超能译引擎”,确保每一次跨语言交流都能得到最优解。
例如,在英语与德语的互译中,微软的翻译引擎或许更为出色,而法语与日语的翻译则可能是谷歌的更优。基于超能译引擎,时空壶又进一步升级了Babel OS大型同声翻译系统,并针对其他厂商的不足,开发小语种引擎,几乎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
如今,时空壶已支持43种语言、96种口音的任意互译,翻译准确率在93%以上,中文、英语和西班牙语等大语种的翻译准确率更是高达98%以上。此外,时空壶在全球布局了超过150台服务器,分散在世界各地,为用户提供智能调配翻译路径,确保高效、稳定的跨语言交流体验。
针对海外基础设施不足和网络环境差的情况,时空壶的系列产品配备了13组离线语言对,即使在无网络的环境下也能稳定翻译,打破地域与网络的限制。同时,时空壶自研的端侧模型也在逐步落地,未来即使在完全无网络的条件下,用户也能体验到最先进的跨语言交流。
谈及未来产品布局,刘维表示,时空壶从未将自身局限于“耳机厂商”的定位。团队正在探索眼镜、智能手表乃至脑机接口等多元产品形态的可能性,但所有创新的核心始终聚焦于突破跨语言交流的“无感体验”边界,让全球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语言沟通如同母语对话般自然流畅。
时空壶坚持这一方向的原因在于,当前翻译类产品仍处于“问题-解决方案适配”的发展阶段,行业尚未完全成熟。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度不足、使用场景的教育成本高,以及现有产品在体验层面的短板,都是制约市场爆发的主要痛点。
以AI翻译耳机为例,其核心体验需在“翻译速度、准确率、稳定性、自然度”四个维度实现综合突破,而目前行业整体仅处于L2、L3的发展水平,距离“无感交流”的终极目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面对手机厂商和传统耳机品牌纷纷为产品叠加AI翻译功能的趋势,时空壶有着清晰的判断。团队认为AI翻译耳机不会取代以音乐播放和通话为核心功能的传统蓝牙耳机,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特定场景下的专业工具”,如同摄影师的专业镜头或医生的手术器械。
在跨语言沟通的刚需场景中,AI翻译耳机凭借其独特的跨语言交流体验,成为用户的“刚需装备”,与消费级蓝牙耳机形成互补而非替代的市场格局。
时空壶的发展轨迹清晰地描绘了AI跨语言交流硬件从新奇概念走向实用工具的进程。通过持续收集用户反馈并快速迭代产品,公司将百万全球用户的实际需求转化为产品改进方向,逐步提升了在商务、旅行、教育等多场景下的使用体验。
时空壶认为,AI耳机不会完全取代TWS耳机,而是将朝着专用工具的方向发展。这一判断源于对用户需求的长期观察: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设备形态与功能特点。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专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产品策略,为AI翻译硬件领域提供了另一种发展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