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正进入以存量改善和品质提升为核心的新周期,用户对居住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传统智能家居仍显繁琐,用户体验不佳。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正向主动服务转型,美的集团在此领域展现出新策略,通过无缝的语音交互和多传感器布局,提升用户体验。此外,美的全屋智能系统面临开放悖论,厂商需克服各自生态的封闭性,实现跨品牌互联,以推动行业发展。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具身智能和家电机器人化,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PTAG:体验革命与行业悖论的交织
在当前「房住不炒」的大趋势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悄然进入一个以存量改善和品质提升为核心的「新周期」。当房屋回归居住的本质,用户对理想居所的需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空间和地段,而是转向了对「体验」的极致追求。一个更舒适、更便捷、更加理解居住者需求的「家」,正逐渐成为市场的刚性需求。
然而,纵观过去的一段时间,「智能家居」更像是一个被动响应的「遥控器集合」。用户往往需要面对无数的应用程序、开关和复杂的设置,最终得到的不是便利,而是更繁琐的操作体验。
技术范式的创新正在打破这一僵局。随着大模型和 AI Agent 技术的不断成熟,真正「会思考的空间」正逐步成为可能。这种空间不再只是静静等待指令,而是能够主动感知、理解用户意图,并协调全屋设备,提供「主动服务」。
在这场从「产品」到「空间」,再到「服务」的进化中,传统家电巨头凭借对「家」的深刻理解和庞大的硬件基础,正在成为新的领跑者。最近举办的第 30 届美的科技月上,美的集团以「AInnovation」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其全屋智能战略。这一战略标志着其智能化布局正在从「单品智能」的初级阶段,迅速跃迁至「AI 智能」的高级阶段。
在美的旗下高端品牌 COLMO 的全屋智能体验中心,用户可以直观感受到物理按键和手机应用程序正在逐渐「消失」。这背后是美的全屋智能重构交互方式的第一层逻辑:用「无处不在的交互」替代「手控」。
语音正逐渐成为家庭空间中的主要交互入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语音助手,而是一种「去应用化」和「去开关化」的趋势。在美的最新的美居 App 7.0 版本中,AI 被置于核心位置。用户无需再理解复杂的「自动化」或「场景」概念,只需按住 AI 键,用一句自然语言描述需求——例如「我希望每天晚上 9 点到第二天早上 8 点,路过走廊时灯自动打开」,小美 AI 智能体便能自动在后台生成这一复杂的自动化场景。
更重要的是,美的的「分布式枢纽」策略。除了在家中各处安装的智能面板和智能音箱,美的还尝试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转变为「分布式入口」。美的全屋智能总经理尚喆博士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家电出口,这些常插电的设备在这个空间里具备唯一性,用户走到这个空间就可以随时与之互动。」
想象一下,当你在厨房做饭时手上沾满油污,用户无需寻找手机或触碰开关,而是直接对油烟机发出指令;在卧室,可以直接与空调对话,调节温度或查询天气。这种策略让交互变得无处不在,并且更符合直觉。
当然,这种流畅的交互体验,依赖于一个强大的后台「大脑」。美的的答案是「小美 AI 智能体」,它融合了美的自研的「美言大模型」和第三方大模型的能力。在后台,它统一管理着全屋的空气、水、烹饪、光影、安防、能源等六大子系统,将复杂的设备协同隐藏在无形的语音交互背后,用户所感受到的只有与 AI 对话时的「一呼百应」。
如果说「多入口」解决了交互的便捷性,那么美的全屋智能的第二层逻辑则是通过「多传感」和「场景闭环」,让智能从「手动」走向「自动」。在「人·车·家」生态的打通上,这种自动化的体现尤为明显。在体验中心展示的场景中,当用户驾车驶入家庭数公里范围时,系统便能自动触发「回家模式」。
这并非简单的「车控家」,而是 AI Agent 基于用户行程和环境数据的「主动服务」:家中的中央空调提前启动,调节至舒适温度;热水器开始预热;空气净化器开始运行。当用户打开家门时,迎接他的是一个已准备就绪的舒适空间。
美的全屋智能情景调控展示了这种流畅交互的实现。尚喆博士提到,美的通过大量用户访谈,找到了真实的用户场景,定义了「车控家」和「家控车」两个最受关注的场景。美的的逻辑是「用户有需要就去接」,因此其「朋友圈」正在迅速扩大,目前已与华为、OPPO、vivo 等手机厂商,以及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实现深度互联。
在「家」这个空间内部,更精细化的「无感服务」则依赖于遍布空间的传感器。当卧室内的人体传感器在夜间感知到用户起身,系统会自动打开从卧室通往卫生间的夜灯带,并保持柔和的低亮度,避免刺眼;当用户离家锁门时,「安防 Agent」启动警戒,家中的摄像头自动旋转,进行「物理遮蔽」,保护隐私。
这些过去需要用户手动设置的复杂场景,如今正被 AI 和传感器驱动的「自动化」所取代。通过「光影 Agent」、「安防 Agent」和「AirAgent」等智能体的协同,AI 正在学习主动感知人的状态和环境的变化,提供「润物细无声」的自动化服务。
从无处不在的语音入口,到「人车家」的自动化场景,美的正在描绘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未来。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行业性难题也横亘在所有厂商和用户面前,这就是全屋智能行业普遍存在的「开放悖论」。
美的全屋智能展台展现了这一悖论的两面性。一方面,几乎所有主流厂商(包括美的)都在积极拥抱开放,纷纷宣布支持 Matter、鸿蒙智联等开放协议,展现「万物互联」的姿态;另一方面,各家又在不遗余力地构建自己的「私有生态」,即自家的全屋智能系统,其核心目的仍是强化用户对品牌硬件的黏性,第三方的竞品很难被真正接入。
这种「表面开放、实则封闭」的策略,直接导致了糟糕的用户体验。今天走进一家全屋智能品牌的门店,用户都会问到一个简单而关键的问题:如果我购买了美的全屋智能系统,但看中了海尔或格力的电器,是否能够接入?答案在当前几乎是否定的。这种「选边站」的现实,让用户陷入两难:要么忍受心仪的电器成为家中格格不入的「智能孤岛」,要么被迫在品牌的「围墙花园」里,从有限的生态产品中做出妥协。这与全屋智能所倡导的「自由、便捷」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一阻碍行业真正普及的最大障碍,已经引起了头部企业的警觉。尚喆博士对此坦诚且关键地回应道:「我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他透露,美的「已经开始与其他厂商进行探讨」。只有当厂商们真正意识到,开放不是为了「圈地」,而是为了「共荣」,并愿意携手推倒彼此间的「生态壁垒」,实现跨品牌的无缝互联时,全屋智能才能迎来真正的爆发期。
在这个坚实的互联基础上,行业再去探索更遥远的未来——如在美的远见者大会上所探讨的「具身智能」和「家电机器人化」,让 AI 从「数字控制」迈向「物理服务」,例如让机器人从洗衣机取衣、从冰箱分拣食物,甚至炒菜做饭等,才能真正具备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技术的探索,更是对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