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 年)》已经正式发布。该计划指出,至2027年,深圳将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及灵巧操作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计划还预期新增10家以上市值超百亿的企业和20家以上年营收超十亿的企业,同时实现50个以上十亿级应用场景的落地,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将达到1200家以上。此外,深圳还将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矩阵,以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及创新团队加入,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以下为AI工具库的全文: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 年)
本行动计划旨在把握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迅速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该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速建设国际与国内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同时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据《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 年)》等相关政策文件,并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7年,深圳将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及灵巧操作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计划新增10家以上估值超百亿企业和20家以上年收入超十亿企业,令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达50个以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超过1200家。同时,深圳将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及创新团队的参与,以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促使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计划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AI芯片、仿生灵巧手、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以及本体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工作。将通过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制度、业主制等方式,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1. 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聚焦高能量密度微型电机及驱动技术的研发,研制高精密微型一体化关节模组;攻克六维力、电子皮肤及多维触觉感知技术,研发高精度的视、触、力等多模态传感器;开发高性能、高集成度的类脑视觉传感器,并研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电池。
2. 加大机器人人工智能芯片的攻关力度。研究新型人工智能芯片架构,结合神经网络处理器指令集架构、存算一体计算架构、异构多核架构、低功耗模式及算法工具链等元素,研发支持Chiplet集成扩展的技术,推动具身智能VLA/VTLA端到端大模型及多模态大模型推理加速、认知推理类脑芯片、低延时驱动接口、多传感接口的开发,实现机器人的端侧计算芯片及模组的国产化替代。
3. 研制高性能仿生多指灵巧手。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及类肌肉驱动技术,研发具备高载荷、高灵活性和精细操作能力的仿生多指灵巧手;同时,研究灵巧手的多自由度运动、多指协同及指关节动态柔顺等控制算法,以攻克手-眼-脑协同的灵巧操作技术。
4. 构建具身智能基础及垂直领域大模型。基于世界模型及视觉-触觉-语言-动作(VTLA)等多模态输入输出,研发具备交互、预测与决策能力的具身智能基座大模型及其训练、推理技术体系,实现长序列推理(COT)和自主学习能力,支持不同场景的任务处理,并围绕重点应用场景,开发相应的垂直应用大模型。
5. 突破具身智能本体控制技术。研究基于人体数据驱动的双臂、双腿及腰腹的核心协同控制技术,攻克人臂运动特性的协调作业轨迹规划技术和非线性实时下肢协同控制技术。
(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
6. 高标准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设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促进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以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并推动产业应用。聚焦于具身智能领域,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开源社区、评测适配中心及创新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置并共享通用模型库等上下游资源,支持企业在国内人才聚集区域建立研发中心。
8. 高水平布局检验检测平台与中小试基地。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测试及评估的关键技术研究,制定相关检验检测方法,增强关键检测设备与装置的研发力度。建立具身智能机器人认证标准与流程,创建国家级检测认证机构并完善评估配套工具。此外,需要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与中小试基地等产业创新服务载体。
9. 构建多样性跨本体开源数据集。研究具身数据采集解耦、遥操作及人类示教等方法,并开展数据采集的重要技术攻关。针对典型的垂直应用领域,搭建技术实验场,基于视觉、触觉、力觉及位置信息等多模态数据要素,开发真实数据采集平台与数据仿真平台。利用设备共享平台丰富数据来源,提升数据集的多样性与适用性。鼓励制定具身数据采集领域的地方、国家及国际标准,并生成和发布开源数据集。
10. 强化具身智能模型训练力支持。通过“训力券”倡议,旨在加大力度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租用国内外的智能算力以开展具身智能模型的训练与应用。
11. 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软硬件接口、评估测试、场景应用以及安全与伦理等领域,制定一系列标准。支持成立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建立深圳市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
三、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
12. 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建设制造工厂,将其实施的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纳入《工业项目名录》中。
13. 支持首台(套)应用及爆款产品的培育。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提升产品研发技术水平,推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首次应用与产业化,积极培育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爆款产品。
14. 加速开放应用场景。聚焦政务服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健康、交通、气象、经济运行、公共安全及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周期性地开放不低于50个应用场景。
15. 强化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促进整机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鼓励下游企业积极试用联盟成员企业开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
16. 精准服务“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促进其做大做强,并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企业提供资金及空间等方面的支持。
17. 支持企业国际化拓展。建设服务全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法律法规咨询及人才招聘等相关服务。同时,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简化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的出口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18. 深化行业交流合作。定期举办高交会、灵巧手大赛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展会和赛事。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保障措施
组建产业专班,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重点承载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主体,建立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前沿技术研究与政策规划协同机制,深入推进产业顶层设计;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人才专项,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夯实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及灵巧手等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园区,通过机器人剧场、未来街区等创新形式打造机器人友好的示范园区,增强产业生态空间的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