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95%的企业未能从人工智能(AI)投资中获得积极回报,许多公司开始重新聘用因AI裁员的员工。Visier的2025年度报告指出,被解雇员工中重新被录用的比例达2018年以来最高,显示企业在AI变革中的误判。研究显示,管理层对AI的实际价值和适用范围缺乏理解,常被动追随技术潮流。尽管裁员短期内可节省成本,但企业需考虑AI的训练费用和人类员工的不可替代性。企业应关注人力资源配置与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增长与创新。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麻省理工学院(MIT)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令人关注的是,95%的企业尚未从其人工智能(AI)投资中获得积极的回报。随着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新召回之前因推行AI而裁撤的员工,反映出企业在AI应用中的复杂性和挑战。
人力资源分析公司Visier多年来一直在追踪就业和招聘数据,其2025年度报告显示,通常情况下,被解雇员工中大约5.3%会被原公司重新聘用。而2025年末的数据显示,这一比例显著上升,达到了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趋势表明,企业在应对AI技术变革时,可能面临着不小的误判。
Visier的研究涵盖了全球142家企业的240万名员工的数据,显示出被裁员工重新被录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Visier的研究与价值部门负责人安德莉亚·德勒(Andrea Derler)向《Axios》表示,这种现象清楚地反映了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先裁员、后返聘”的用人模式。
德勒指出,关于“AI将彻底取代所有工作岗位”的论调,迄今为止并没有实证支持。实际上,这种返聘现象揭示了企业在人才战略上的深刻误判。企业领导者需要审慎思考几个关键问题:哪些岗位可以被AI替代?实施成本与潜在风险如何?对于留下的员工及其技能,应该制定怎样的转型与安置计划?
她强调,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管理层并未真正理解AI的实际价值及其适用范围,缺乏对潜在影响的深入评估,往往只是被动追随技术潮流。许多高层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厘清AI能做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是不能做什么),以及在面对仍无法被替代的重要任务时,部署AI所需的成本。
德勒总结道:“裁员从来不是零成本的举动。”尽管在短期内可能节省薪资支出,但企业也必须考虑AI系统在特定任务上的训练成本,而缺乏高效提示词(prompting)技能的员工在这一过程中常常感到沮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岗位上,人类所具备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至今仍然是AI无法替代的。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企业在利用AI技术的同时,更应关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在技术与人力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