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识别技术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静脉、声纹)及行为特征,通过生物传感器采集数据,并结合计算机、光学及声学分析技术进行身份识别。该技术在金融、电信、信息安全及电子政务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边境安全、电子护照和刑侦等领域得到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广。云计算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特别是移动支付和在线转账业务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生物识别技术市场的扩张。
市场规模及占比
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日趋成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规模持续增长。Frost & Sullivan报告显示,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26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40亿美元,并预计2021年将达到286亿美元。[IMG_SAFE_0] 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地域分布来看,2019年亚太地区以8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占据主导地位(38.3%),其次为北美(64亿美元,30.6%)、欧洲(46亿美元,22.0%)和其他地区(19亿美元,9.1%)。[IMG_SAFE_1] 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Frost & Sullivan报告指出,指纹识别(约56.0%)和人脸识别(约21.1%)在2019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优势在于使用便捷和设备成本低廉。虹膜识别、静脉识别和声纹识别等技术则展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IMG_SAFE_2]
多模态混合生物识别技术
多模态混合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迅速,其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33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1亿美元,并在2019年占据全球生物识别市场29.2%的份额。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2亿美元。[IMG_SAFE_3] 凭借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技术将在未来广泛应用于各个场景。
未来发展趋势:
- 多模态混合生物识别技术加速发展: 多模态技术通过融合多种生物特征,提高识别性能,增强安全性,并通过算法优化提升计算效率和准确率。后疫情时代,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将使其成为市场发展主流。
- 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兴起: 人脸识别、掌静脉识别和虹膜识别等非接触式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人脸识别技术在门禁、考勤、身份验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掌静脉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ATM机等场景,并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扩展应用范围;虹膜识别技术因其高准确率,主要应用于安全要求极高的场合,例如国家级身份认证。
文章来源:中商情报网